献血安全、用血安全则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科技日报记者带你深度了解科技手段如何成为血库“防护盾”,在血液管理、病毒检测、临床使用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血多用成为现实
【资料图】
“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20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科普素材中写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血多用”成为现实。这不仅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还能够避免由于把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给患者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用血安全。
捐献血液的方式也在科技“发力”后有所变化。除了捐献全血,人们还可以选择单独捐献血小板。
信息化改善“献血易,用血难”
打通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联网,有效地清除了这一障碍。俞新乐介绍,在浙江,所有献血者的信息会自动推送到各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推送,献血者及亲属在出院时,可以获取用血免费的数据,自动结算相关用血费用,实现了用血报销的无纸化、零跑腿。
供血信息的共享只是血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浙江省建立了从“血管”到“血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贯穿于血液的采集、血液的质量安全管理、临床用血管理,以及还血用血服务整个链条,确保用血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表示,信息化是加强血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血液质量、延伸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家卫健委一直在推动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并正在升级改造全国血液系统的管理系统,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的经验。
实现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
消除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降低血液报废率一直是血液质量控制系统的使命。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一旦采集了受此类病毒污染的血液,汇入血库,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是通过蛋白抗体反应进行检测,病毒以遗传物质(核酸)的形式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合成相应蛋白,从而“现形”,因此早期无法检测。为了减少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风险,我国实现了血站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全覆盖,在病毒进入早期还没有开始合成蛋白时就对核酸进行检测。周长强表示,2015年以来,我国血液核酸检测实现了全覆盖。
解决血液供应紧张难题
季节性、区域性、偏型性的血液供应紧张是世界性的难题。“开源”“节流”同时推进,是在保障血液供应安全的前提下,解决血液供应紧张需要秉持的原则。
“节流”就是要加强血液使用的管理,关注临床环节。周长强表示,临床用血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28个省份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评价和通报制度,将临床用血作为医疗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规范用血标准,严格用血指征,引导医疗机构加强患者血液管理,保障临床合理使用。
此外,血液的供应还可能出现采集保存的区域与使用区域峰值不重叠的情况。为解决需求多、储存少等情况,各个层级也建立了血液的预警和调配机制。2018年,全国区域间共调配血液184万单位,其中省内调配158.5万单位,省际间调配血液25.5万单位。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保障了重点地区、重大活动的临床用血需求。例如,在湖北建立了区域联动的预警保障机制,全省统一调配血源,重点支持武汉市医疗机构比较集中、用血量比较大的地区,以确保全省采供血的平衡。
据新华社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公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